2023年01月10日 来源:南方日报
1月9日,省生态环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2022年全省大气和水环境治理状况以及民生实事完成情况。去年广东实现“双创新”,全省PM2.5平均浓度再创新低,连续3年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25微克/立方米)。全省地表水优良率达92.6%再创新高,县级以上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继续保持100%达标。
同时,珠三角9市全部列入“无废城市”建设,农村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送法规、送技术”进企业等民生实事均完成。
广东PM2.5连续3年
达到世卫二阶段目标
“2022年全省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实现稳中向好。”会上,环境监测处处长林文说。
去年,广东积极应对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对大气臭氧污染的影响,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赢得了百日攻坚的最好成果,全省空气质量总体优良,6项污染物年评价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比例(AQI达标率)为91.3%。其中,PM2.5平均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9.1%,至此广东已连续3年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25微克/立方米)。而珠三角PM2.5平均浓度在全国“三大经济圈”中又率先进入“1字头”,为19微克/立方米。
地表水环境质量方面,全省89个地级以上市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源和77个县级行政单位及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镇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继续保持100%。
另一大亮点是今年149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2.6%,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0。其中,广州流溪河李溪坝等12个断面水质由Ⅲ类改善为Ⅱ类优,深圳/东莞茅洲河共和村等5个断面水质由Ⅳ类改善为Ⅲ类良。潮州枫江深坑、揭阳练江青洋山桥2个劣Ⅴ类国考断面全部消劣。
今年全省将围绕“重点流域、重点时段、重点指标、重点工程”强化控源截污,其中将推动重点国考断面攻坚,针对深圳河口、潭江牛湾等未达标断面、不稳定达标断面,继续实施“一市一策一专班”督导服务,精细精准治污。并做好重点时段水污染防治和重点污染指标管控。
同时,全省生态环境部门在去年多措并举助力稳住经济大盘,建成“三线一单”平台并向社会开放,为1万多个项目提供选址等辅助预判。并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省设置9个温室气体监测站点,在深圳、韶关、湛江开展森林和海洋碳汇监测技术研究。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2.14亿吨、金额56.39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另外,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的6764宗信访案件已办结6530件,优化生态环境执法,依法对2984宗案件实行减免处罚。
全省农村生活污水
治理率达51%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的重要内容,已连续2年列入省十件民生实事。
发布会上通报,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新增1266个纳入范围的示范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1%,民生实事办理任务全面完成。
2022年,全省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领导小组,并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组,形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攻坚态势和氛围。同时,进行常态化抽查监测,生态环境部门定期组织开展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的设施出水水质监测,去年抽测达标率为91.1%。省层面成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家库、技术团队,加强治理的技术支撑。
“2023年是‘十四五’中期阶段,将继续深入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为2025年行政村治理率达50%以上、自然村治理和有效管控比例达80%以上打好基础。”水环境处处长李新科说,今年将差异化分解下达各市治理任务,在推动汕头、河源、中山、茂名4个试点市建设的基础上,每个地市推选若干示范县及示范镇、村,深化开展试点示范,推动全省自然村、行政村治理率“双提升”。并因地制宜,各地结合自然禀赋、环境质量、经济水平等条件,“一村一策”、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和治理模式。推动长效运维,持续推动各地“建管并重”,今年将重点抓好运维制度的落实,保障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出水达标,提升污水治理生态环境效益。
另外,去年广东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民生实事任务也完成。
生态与土壤处副处长江萍介绍,2021年,经各地排查确定我省农村黑臭水体纳入国家监管清单117个,省级监管清单159个。2022年明确各地市“十四五”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任务,目前各地对排查出的农村黑臭水体专门设立镇级、村级河长湖长398名,有效促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管护,已确保能完成30条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民生实事任务。
近年来,全省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十四五”以来,广东新增完成超2400个村庄环境整治,完成49个国家监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1%(以自然村计),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建立,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成划定,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均达4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92%以上,农膜回收率91%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接下来将扎实推进广东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江萍说,将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健全环境监测网络,提升农村环境质量监管水平。
送法规送技术
惠及1.2万多家企业
提供优质生态环境服务是提升企业、群众环保意识的重要内容,在2022年开展“送法规、送技术”服务企业专题活动和建成10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示范单位,被纳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守住绿水青山”民生实事中。
“去年主要围绕重点行业、工业园区、企业开展宣讲及‘一对一’技术服务。”宣教科技处处长许金洲介绍,全年共举办12期“送法规、送技术”服务企业系列宣讲活动,参与企业达1.2万多家,1.6万多人次,派发线上线下资料逾1万份。
去年的“送法规、送技术”服务活动涵盖水产养殖、制药、石材、家具、机动车维修、制鞋等6个重点污染行业,突出政策法规,导向性强。专家宣讲最新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环境管理及风险管控技术管理经验等,提升民生领域相关企业污染治理水平及环境管理规范化程度。并且内容紧贴民生需求,针对性强,从解决企业、群众关心的VOCs污染、鱼塘养殖污染等突出问题入手,筛选的家具、制鞋、机动车维修、水产养殖等行业宣讲主题与民生紧密联系。
另外,根据省“十件民生实事”提出的建成10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示范单位的要求,省生态环境厅面向全省现有的220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启动示范单位创建。
到2022年6月,共收到来自15个地级以上市生态环境局推荐的37个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示范单位申报材料。随后专家和相关人员对申报单位进行资料审查、实地考察、论证,期间还召开调研座谈会、部分申报单位进行“路演”。
最终于2022年12月20日公布首批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示范单位名单,华南国家植物园、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等16家单位入选。
(记者 张子俊)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