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8日 来源:南方日报
今年初,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在海内外突然“爆火”,AI浪潮强势来袭,各大城市不约而同地展开了一场“较劲”。大模型只是AI产业的一个分支,坐拥万亿制造业底盘的东莞,正在抢跑AI产业赛道。
开年以来,东莞凭借敏锐的产业嗅觉抢滩AI试验场:市政府文件把人工智能列为重中之重;DeepSeek率先官宣接入东莞;MatChat大模型在松山湖造起科研创新范式;灵犀岛在滨海湾新区拔地而起;多场人工智能应用主题沙龙热火朝天;AI陆续应用在生产线上实现提质增效……在制造业大市,人工智能正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千行百业,绘就智慧生活新图景。
在东莞,人工智能产业也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方向已然明确,发展只争朝夕,未来令人期待。
打造垂直领域模型应用创新高地
近日,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下称“大模型中心”)开服,这意味着全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正式落地东莞,探索“AI+制造”的东莞模式,加速全域智能化进程。
大模型中心位于东莞松山湖,由市属国企东莞数字集团建设及运营,定位为全市制造领域AI应用基地,依托华为坚实的软硬件基础底座,为企业提供算力资源、开放模型、AI工程化能力三类服务,让企业用少量数据和低成本便可快速提高模型精度,加速智能化升级。
东莞为什么要建设一个面向制造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
“我一路见证东莞智能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今天大模型中心的成立,我相信对东莞的制造业会有很大的发展,希望这个经验能复制到全国各个地方去。”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指出,人工智能进入大模型时代,产业界要重视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算法,重视软件优化。
大模型中心具体能做什么?此次落地的大模型中心,相当于为制造业企业上了一个超级“大脑”,将AI技术“搬”进产线,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在AI工程化能力方面,大模型中心基于AI开发生产线,为企业提供模型训练服务、推理服务,通过训推资源复用,可以提升30%的资源使用效率;同时提供大模型工程化工具,支撑大模型二次开发训练和应用,可将大模型的应用开发周期缩短90%,打通AI进产线“最后一公里”。
华为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总裁尤鹏表示,华为云将在东莞建设像“发电厂”一样的城市级AI基础设施,解决中小企业算力、算法昂贵的问题,提供普惠的AI算力和算法服务,让大模型的智能能力像电力一样随取随用。
东莞数字集团董事长方树财在开服活动上介绍,大模型中心将以公共服务平台的定位做好四大链接,在产业、科研、生态、人才方面发挥作用,真正将人工智能融入东莞产业,将东莞打造为全国人工智能应用的示范高地。
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正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并精准锚定垂直领域赛道,计划到2027年底前开发不少于3个制造业基础大模型、2个垂直领域大模型,以及135个以上“两高”(高精准度、高稳定性)工业小模型、工业APP或工业智能体,全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深化应用。
为激发企业积极性,东莞对利用备案大模型底座框架二次开发并推广应用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同时,东莞围绕“8+8+4”重点产业链,鼓励链主和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依据相关规定整合产业资源,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拓展AI+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
东莞制造布局AI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强大的底气。
在此前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东莞1.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中累计认定120个智能工厂(车间),8448家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60%,其中7家企业入选全省数字化优秀案例,约占全省六分之一。
在打造人工智能生态上,来自松山湖开发者村的7家全国领先的技术服务商签约加入大模型中心“热带雨林式”创新体系。当中包括为制造企业提供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案的希维科技,新能源智能终端产业“AI+工业软件”领先者依柯力,国内最具影响力的3D机器人视觉公司海之晨等,它们为制造业提供坚实的智能化基础。
为推动更多制造业企业参与到“人工智能+”,根据东莞市政府“一号文”,东莞计划每年遴选发布10个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进行示范推广并择优向上推荐,对成功纳入国家级典型应用案例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同时,东莞将引导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为人工智能通用场景应用落地和成果推广提供供应链支持,优先将场景创新成果纳入供应链体系。
在万亿级工业底盘上,东莞以“制造场景”为切口,率先构建差异化优势,不少莞企已开始“探路”并初见成效:拓斯达为工业机器人装上“小脑和脊柱”,让机器人从“能干活”变得“会干活”;模德宝在智慧工厂探索AI,领衔全产业链降本增效;东阳光药业接入DeepSeek,借助AI为药物创新研发提速;明惠电子装上“AI之眼”,让产品质检跑出“加速度”……
作为“广东机器人七剑客”之一的拓斯达,是机器人行业内为数不多实现“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下游集成”多维覆盖的企业。
走进拓斯达的研发实验室,智能双臂机器人正在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控制平台的控制下精准作业。该控制平台不仅可以连接工业机器人躯体和AI大模型,实时传输并执行指令,从而控制机械臂,提升自主决策和操作能力。还通过构建数据采集平台,以高精度、低延迟的方式实现多模态数据采集与AI训练闭环,实现高精度工业数据实时同步与模型迭代,为机器学习算法的持续优化提供高质量的“燃料”。
拓斯达总工程师张晓辉表示,智能机器人发展的核心在于“智能决策”与“智能控制”的深度耦合,而工业场景恰恰为此提供了理想环境。“工业制造业场景相对收敛,标准化程度高,且积累了海量数据,这为智能机器人快速迭代和功能验证提供了基础。智能机器人若想实现大规模产业化落地,工业场景是‘必经之路’,而工业制造业场景因其标准化、数据丰富的特点,将成为关键突破口。下一步智能机器人有望在工业领域率先实现规模化落地。”张晓辉说。
将目光放到“工业之母”——模具行业。模德宝在松山湖建立起了一座超15000平方米的模具行业标杆智能工厂,拥有数十条全柔性制造自动化产线。
“‘AI+制造’核心点就在于企业必须拥有真实的工业场景和对应的结构化数据。”模德宝副总裁王胜介绍,模德宝基于十多年的数字化制造经验,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模具全生命周期生产要素,也沉淀了海量的结构化标准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融入AI,让全流程实现智能化。
过程听起来很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每一个产品不一样,要把它高效地生产出来,涉及许多工业知识,工艺和技术,包括材料、工业软件,精密加工,检测等多个维度,细节决定成败。”王胜说。
他透露:“2023年起,我们就开始探索AI应用,不断尝试多款模型接入,在某些场景甚至提高了约5-10倍效率,但涉及不同具体工序的应用有着不同的难易程度。目前,我们已经在模具报价,模具排产,品质检测等具体场景实现了初步闭环,预计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就可以继续延展。”
“我们这里就好像一个‘超级工业超市’,客户一进来就能直观地了解到我们能做什么,并基于他们的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王胜说。模德宝的生产车间与传统的生产车间有些不一样——前端的设计,编程通过云端大数据进行交互,中间的制造通过工艺排配和APS智能排产逐一分解,以数据驱动制造,AGV小车载着物料穿梭其中,机械臂按要求和工序进行加工,“7×24”的少人化、智能化生产,让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黑灯工厂”。
布局人工智能重大发展平台
如果驱车行驶在沿江高速滨海湾路段,塔吊林立,机器运转,一幢幢现代化的工厂、高楼拔地而起,镶嵌在广深两座超级城市中间的滨海湾新区日新月异。
滨海湾新区作为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与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自2017年诞生起就被赋予了新的梦想和使命。为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应用,东莞市计划举全市之力将滨海湾新区打造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广东创新发展试验区、大湾区开放合作先导区、全国应用赋能示范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
那么,滨海湾人工智能新区目前的建设情况如何?
据悉,滨海湾人工智能新区范围包括滨海湾全域,空间布局为“一廊、三区、五组团”:一廊即全力打造AI创新走廊,三区即着力打造三大人工智能集聚区,五组团即打造五大人工智能功能组团。以一廊串联三区,在三区主要布局发展五组团,全力打造集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中试验证、标准制定、示范应用、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终端产品设备制造等多功能融合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增长极。
从总体规划来看,滨海湾人工智能新区将与广深地区深度对接,强化资源整合,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东莞市人民政府将会同省工信厅及相关部门,提供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确保这一新区高效落地。在发展思路上,滨海湾新区致力于形成完善的企业梯队,鼓励技术突破与产业融合,尤其是要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上加大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除了支持滨海湾打造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数据服务于一体的人工智能新区,今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支持松山湖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支持水乡在智慧工厂等领域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目前,以松山湖为例,以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为目标,松山湖在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集聚云鲸智能、李群自动化、固高科技等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
为了推动人工智能重大发展平台的建设,东莞正全力争创国家人工智能+智能终端行业应用基地,每年发布智能移动终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白皮书,加快建设世界级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
■对话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
找准定位才能抢抓AI发展机遇
AI时代悄然而至,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正站在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关键点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东莞企业在拥抱AI技术要精准定位并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记者:AI时代,东莞制造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林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莞企若想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政企协同发力。除了政策支撑和资金支持外,政府需强化引导,通过邀请国内外顶尖AI专家、学者来莞,定期举办AI主题论坛、研讨会分享前沿成果与实战经验,促进企业间的经验交流。于企业而言,企业应精准定位产品路径,不同产品在技术要求和市场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研发过程中,企业应注重产品研发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避免盲目生产,确保产品能够满足市场实际需求。
记者:“世界工厂”东莞拥抱AI,优势在哪里?
林江:东莞发展AI产业具备四大核心优势:第一,装备制造业基础好,能加速东莞从传统制造业迈向先进制造业;第二,政商关系融洽,政府引导有力,企业对政府的决策响应积极,在全市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第三,人才引进成果显著,东莞汇聚了一批高水平AI专业人才以及科研机构,能够有效提升东莞在AI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第四,产业生态多元化,东莞涵盖了从零部件生产、工作母机制造到物流配送、金融服务全环节配套,形成完整产业链条,能够赋能产业降本增效,为AI产业的蓬勃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记者:东莞如何“卷”好人工智能产业?
林江:为更好地发展AI产业,东莞需要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发挥综合优势,加强区域合作,注重差异化发展,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同时,东莞还需评估自身能力,以在AI产业中找到独特的突破口,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与产业升级。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