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春早,莞邑向新;弄潮涛头,豪气干云。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澎湃浪潮中,东莞正以“湾区明珠、科创新都、产业新城”之姿,锚定科创与智造双核,铺展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AI浪潮席卷,智造基因焕新,“8+8+4”现代产业矩阵在竞合中淬炼韧性;“五外联动”发力,扬帆抱团出海,开放基因在“双循环”中热烈涌动;事业发展以人为尺,民生“七有”托举福祉,“人产城文”深度融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注脚。
湾区聚势、智造跃迁、开放升格、幸福再造,让我们走进东莞,解码制造名城高质量发展方法论。
湾区聚势
“三链融通”撑起
世界级城市群重要支点
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东莞。
新春伊始,东莞市首部“多规合一”规划《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即获国务院批复,与全国21个超大特大城市同频,未来十年发展的空间蓝图绘就。东莞高点定位,将聚焦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打造“湾区明珠、科创新都、产业新城”,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
当前,东莞正通过交通网络硬支撑、制度创新软链接、人文交融心纽带“三链融通”,在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交通提速,让空间距离更短。轨道交通二期规划的报批冲刺,深江铁路东莞段的建设热潮,科学城通道二期等6条跨市道路的建设……当城市轨道与广深地铁“握手”,当新槎大桥跨越行政边界,东莞正在编织一张更快、更密的“湾区通勤网”,将地理邻近转化为发展动能,从“通道经济”转向“流量经济”,催生新的价值裂变。
创新链接,让制度距离更小。当“坪清新”一体化示范区规划浮出水面,当塘厦、凤岗悄然推开“莞深同城化”之门,东莞正重构生产要素的流动秩序;滨海湾参与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松山湖与光明、南沙科学城的“创新握手”,水乡与广州开发区的“产业共舞”,“双向奔赴”在粤港科创制造开放合作平台的谋划中尤为明显。
人文交融,让人心距离更近。春暖花开时节,一场“湾区周末IN东莞”的“种草大计”全面拉开。东莞通过擦亮“湾区周末”品牌活动,吸引大湾区旅客来到东莞,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加深大湾区各大城市的文旅交融。未来,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试验中,从经济、社会再到文化全方位“融合聚变”,将在交通空间“物理缝合”基础上,催生影响力更为深远的人产城文“化学反应”。
放眼未来,东莞融湾有了更多新期待。
在区域协同中寻找新定位。东莞将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为契机,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等功能,努力实现与湾区兄弟城市的互补发展、协同发展。
在交通畅联中发掘新机遇。从地铁、高速、大桥等重要交通设施,到空港中心、新港澳码头等重点通联平台,东莞将谋划推进一批重要项目,缩短与大湾区各城市的空间距离。
在优质生活中共建新未来。东莞将在高频政务、环境治理、医联体建设、教育资源共享、青年创业、职业资格评定等多个方面,提升与广深港澳的协作水平,让人才在东莞乐享媲美广深港澳的优质生活。
东莞的未来,寄寓在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蓝图之中。
道路通、人心聚、百业兴。当“轨道上的大湾区”呼啸而至,东莞或将成为最懂得如何“借势起舞”的弄潮儿。
智造跃迁
AI赋能锻造
新质生产力创新矩阵
开年以来,“东莞制造”好戏连台、精彩不断。
当DeepSeek官宣接入东莞,当MatChat大模型在松山湖畔掀起创新涟漪,当灵犀岛即将在滨海湾新区拔地而起……“人工智能+”行动正不断渗入东莞制造业的“毛细血管”中,重塑东莞制造基因。
乙巳蛇年的第二个工作日,东莞市政府重磅发布一号文《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锚定双万之城的发展新方向。东莞要瞄准“人工智能+先进制造”赛道,力争到2027年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春江水暖鸭先知。AI早已深度融入东莞各行各业。在OPPO长安研发中心,机械臂的舞动轨迹被AI重新定义,支撑起国内近半数“东莞造”的智能手机;在大朗织交会,AI服务将图纸点石成金,织就可上身的“智能霓裳”;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MatChat大模型有望颠覆无机材料的科研范式。
以“人工智能+”行动为代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制造名城东莞永恒的主题。
新型工业化完成部署。东莞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明确“8+8+4”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坚持先立后破。去年,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8%,“三大手机”出货量占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近五成,广深佛惠莞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产业新引擎加快布局。去年,东莞全球招商大会签约金额超2500亿元,全年引进470宗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滨海湾新区工业投资增长56.3%。松山湖成为千亿园区,挺进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20强。
科教新生态日益成熟。东莞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散裂中子源二期动工建设,亚洲首个、世界第二个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落户东莞。以创新联合体组织链式攻关。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招生开学,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交付使用。获评全国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
放眼未来,智造跃迁仍然任重而道远。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东莞“8+8+4”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在市场竞争中经受更多锤炼;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东莞将设立5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子基金群,支持滨海湾打造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数据服务于一体的人工智能新区;市政府“二号文”另辟新赛道,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比翼双飞;科技创新久久为功,大力实施源头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三项工程,让科技为制造插上腾飞的翅膀;发展壮大“耐心资本”,让长期资本与制造名城共同成长。
始于制造、兴于智能、成于生态。
从“三来一补”到“科创引领”,东莞制造的进化路径清晰可见。从“世界工厂”迈向“科创智造强市”,东莞正以“探路者”姿态,在大湾区腹地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开放升格
“五外联动”
构建双循环战略链接
推进“五外联动”,外贸大市东莞有自己的成熟打法。
数据显示,2024年,东莞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5万亿元,同比增长8.5%,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东莞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不断攀升的竞争力。
外贸“稳链强链”。作为全球制造业重镇,东莞拥有超过22万家工业企业,涵盖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不仅是国内市场的“主力军”,更是国际市场的“排头兵”。
外资“靶向招引”。外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东莞聚焦高技术领域,聚焦重点国家和地区,精准发力,强化“以商引商”,优化外资服务,吸引一批重点产业链上下游核心配套企业来莞投资,为外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外包“数字赋能”。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东莞积极建设松山湖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推动企业承接国际数据服务订单,支持制造业服务化,鼓励企业向“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拓展海外智能工厂总包业务,为外贸发展开辟新的赛道。
外经“抱团出海”。开放是东莞的基因。东莞用好境外产业园,支持企业“集群出海”,完善海外资源信息库,探索设立“走出去”综合服务站,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
外智“全球链接”。东莞加快建设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壮大海外创新合作中心,为海外人才提供全链条服务,为外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东莞“五外联动”的“硬功夫”,构建起双循环战略的“超链接”,为全球贸易注入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虽然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但东莞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让开放之门更加敞亮、开放之路更加宽广。
东莞将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新形势,通过扩大中间品贸易、转口贸易等全力巩固传统市场。完善“一国一册”投资指南,瞄准东盟、中东、拉美、中亚、非洲等重点地区,形成“领头企业+行业商协会+部门镇街”的组团拓市场模式。加快区外保税维修试点落地,拓展东盟快航、远洋大宗商品专线。深入开展外资百企大走访,大力组织外企东莞行、莞货海外行,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一体发展。
“五外联动”,开放升格。素有开放基因的东莞,将继续书写扩大开放、向海而兴的新故事。
幸福再造
“人产城文”探求
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内核
蛇年春节,东莞接待游客总数近523万人次、旅游收入超30亿元,创下近年春节最好成绩。
春节后,来东莞“微度假”的朋友都选择这种打卡方式——乘坐“湾区大地铁”来华南MALL观看IMAX GT版《哪吒2》,再吃一碗新鲜出炉的烧鹅濑、在市中心与各大潮玩产品合影,潮流感、松弛感拉满。
轻量化、重休闲的旅游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喜爱。今年1月,在文旅体产业招商大会上,东莞提出“湾区潮流生活休闲集聚地”文旅新定位。东莞生产了全国近85%的潮玩产品,有全国仅六家、华南唯一的激光IMAX GT影院,近期的哪吒“周边热”“观影热”更让东莞火速出圈。热门音乐剧、草莓音乐节、马拉松赛事等文体盛事串联全年休闲时光,解锁潮流生活全新体验。未来,在“周末游”“微度假”赛道,东莞将会迸发更多可能性。
过去一年,东莞坚持民生为大,以民生“七有”托起千万市民“稳稳的幸福”。
幼有所育,入选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新增托位2万个;学有优教,新增公办学位4.2万个,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劳有厚得,深入实施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城镇新增就业12.5万人;病有良医,建成全省第二家三甲儿童医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深化医改等工作均居全省前三;老有所养,养老床位增至5493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80%;住有宜居,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3万套,开建配售型保障房3600套;弱有众扶,“民生大莞家”解决市民微心愿4万余宗,违法犯罪警情数、刑事立案数、交通亡人数降至近5年最低,平安建设连续6年全省优秀。
“人产城文”深度融合,人是出发点,亦是落脚点。
展望未来,东莞仍将做好“人产城文”深度融合的大文章,让每位追梦人都能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政策因势利导。东莞将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强化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推动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扩面。
就业精准施策。加强新职业、新工种、新岗位开发,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100%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开展“莞薪无忧”专项行动。
医疗稳扎稳打。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电子病历共享调阅、电子处方线上流转,药品追溯码实现来源可查、责任可究。在全省率先实现社卫中心全部达到国家推荐标准,让群众就近“看上病、看好病”。
文化润物无声。东莞将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体育强市。加快市博物馆新馆、虎门炮台旧址公园等大型文体设施建设。持续擦亮龙舟、莞香、粤曲、客侨等特色名片。高质量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残特奥会东莞赛事,展现体育强市风采。
珍视每一位奋斗者,成就每一个梦想,这样的东莞不仅让人喜爱,更加充满希望。
挖出明代城墙
东莞为城市发展“留白”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东莞作出“逆行”抉择:
暂停投资2亿元的“东莞记忆”城市更新项目,将新发现的明代南海卫城墙遗址完整保留,并规划建设3000平方米考古遗址公园。这一决策不仅展现了工业大市对历史文脉的守护决心,更揭示了城市发展的深层转向。
今年初,东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创新将专题学习会移至考古现场,明确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发展全局。通过建立“先考古后建设”制度、文物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等举措,东莞正构建以文化价值为底色的发展新范式。目前全市已有155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9处,居全省地级市之首。
新发现的南海卫城墙遗址,实证了东莞作为明代广东海防重镇和“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重要地位。遗址公园规划突破传统保护模式,设置考古展示区联动周边历史街区,打造集文物保护、公众参与、生态景观于一体的文化生态群落。这种活态保护理念在东莞早有成功实践:可园古建筑群与博物馆功能共生,虎门炮台旧址建成全国知名抗战专题博物馆,2024年接待观众量居全省前列。
作为拥有近1700年建县史的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东莞正以“文化遗产+”模式推动文旅突围。南海卫遗址将与可园、虎门炮台等文化地标形成主题旅游动线,助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种将工业硬实力与文化软内核融合的发展路径,既延续了城市文脉,也为城市转型注入持久动力。
“哪吒”爆单背后
东莞崛起智造新势力
当《哪吒2》爆火,东莞以“中国潮玩之都”的硬核实力,接住超4亿元衍生品订单,更展现出从代工基地向智造高地的产业跃迁。
在石排镇潮玩中心,沃工场与威斯潮玩上演“东莞速度”:面对亿元订单,12家模具企业协同作战,将模具开发周期压缩80%,量产周期缩短83%,创造出10天交付的行业新标。这种“要人有人、要设备有设备”的产业链响应能力,是东莞的优势。正如沃工场总裁孙文科所言:“在东莞,有钱大家一起挣!”
底气源自全球顶尖的潮玩智造生态。东莞集聚4000家玩具企业、1500家配套商,全球每3个潮玩就有1个“东莞造”。从冬奥会冰墩墩到世界杯拉伊卜,东莞制造不断破解世界级技术难题——为无手无脚的拉伊卜设计内置棉花布袋塑造鼻梁,历经8版改良“征服”卡塔尔组委会。如今,85%的国产潮玩在此诞生,动漫衍生品占全球1/4份额。
更值得关注的是原创力量的觉醒。摩动核打造的国风机甲哪吒全网预售火爆,其构建的《星甲魂将传》宇宙融合封神、三国等传统文化元素,登陆日本市场并连续三年霸榜腾讯动漫TOP。这样的原创军团正在壮大:拼酷开创金属DIy品类年销过亿元,城仕玩具原创IP占比达80%,“胖哒”成为合金潮玩标杆。
从承接泼天流量到创造文化浪涌,东莞正以智造为基、创新为翼,在潮玩赛道书写新传奇。
(撰文 吴擒虎 编辑统筹 羊建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