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8日 来源:南方日报
6月15日,以“数学赋能,健康同行”为主题的第二届松山湖数学论坛在松山湖科学城开幕,上百位国内数学领域、医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围绕数学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应用、最新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推动数学与数据科学方法用于解决人类健康难题。其间,“广东省动力系统与神经系统交叉研究重点实验室”也正式揭牌。
此次论坛由大湾区大学(筹)与松山湖管委会联合主办。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副市长黎军、陈庆松,广东省科技厅以及东莞市有关部门、松山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大湾区大学(筹)相关院系专家学者等出席论坛。
聚焦“数学+”发展模式
引领生命健康领域技术发展
松山湖数学论坛是由大湾区大学(筹)与松山湖管委会联合发起主办的高水平学术会议,论坛旨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学前沿探索及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邀请海内外高水平学者及学术新秀进行思想交流,促进数学及相关领域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推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学研究水平。
“我召集松山湖数学论坛的初衷,就是希望数学学科能够进一步聚焦‘数学+’的发展模式,推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松山湖数学论坛作为大湾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必将为推进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基础研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数学与生命健康两者的有机结合,将为大湾区相关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松山湖科学城十分重视科技创新与文化建设,今年下半年,我和汤涛院士参与建设的松山湖数学探索馆即将正式开馆,欢迎大家届时前往参观打卡。”田刚表示,松山湖数学探索馆意在将数学教育与科学普及紧密相连,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届时将近距离接触到数学之美。
吕成蹊在致辞中表示,东莞作为全球制造业城市,正孜孜以求科技创新。东莞布局有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已开工建设,先进阿秒激光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批,今年将开工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开展招生,9月迎来开学,大湾区大学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之中。
吕成蹊表示,东莞从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为主,加速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转变,需要数学及各行各业先进技术共同支持,为这座城市带来一系列颠覆性的创新成果。相信第二届松山湖数学论坛的举行,将帮助数学与生命健康领域更好融合,发生更多“质的变化”。诚挚邀请广大科学家、专家前来东莞开展科技研究、产业创新,东莞将一如既往做好人才服务。
随后,吕成蹊、田刚等领导嘉宾共同为广东省动力系统与神经系统交叉研究重点实验室揭牌。今年4月,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下达了2024年度省重点实验室立项通知,大湾区大学(筹)首次获批基础研究类省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动力系统与神经系统交叉研究重点实验室以数学基础学科为主要支撑,与计算机科学、脑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交叉融合,探究脑疾病复杂演化机理,构建多模态脑数据的脑疾病动力系统模型,搭建脑疾病的辅助诊疗智慧平台,实现对脑疾病的演化机制解析、早期预警等,引领智慧医疗技术发展突破。
“最强大脑”共论跨学科融合
对话企业搭起产学研共赢平台
“数学在数字化时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在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中起到原创性的推动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南方学院校长汤涛指出,今天的人工智能和5G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都离不开数学。“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产生更多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进一步探讨数学在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落地应用。”
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就各自研究领域作高水平主题报告,从数学与数据科学方法对医学领域的融合赋能角度,带来行业前沿观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基金委交叉科学部主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汤超带来题为《发育的精确性和鲁棒性》的主题报告,针对胚胎发育中的精确性和鲁棒性进行数学物理建模和理论分析,为细胞周期、细胞命运决定、干细胞重编程等生物问题提供了新的定量的视角。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宗本则以《大模型的极限理论:解读智能涌现现象》为题,分享数学在人工智能发展特别是提高算法创新能力上的独特作用和价值。
此外,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数学、发育与细胞生物学杰出教授聂青,密歇根州立大学数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讲席教授魏国卫等多位专家,围绕各自研究领域作主题报告,为公众带来更多数学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挖掘科学前沿的理论与技术突破,共话跨学科融合发展未来。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当前松山湖科学城布局了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等重要科创平台,以及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筹)等新型创新型高校和近两千家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正全力打造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体系,为将数学论坛打造成国内顶尖的高端学术品牌,提供全方位的有效支撑。
■相关
助推产学研深度融合
专家“支招”赋能企业发展
6月15日,为充分发挥高规格学术活动的平台作用,用好一流智力资源,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在第二届松山湖数学论坛举办期间,“专家·企业面对面”子活动同步开展。
10多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筹)等单位专家就成果转化落地与产学研对接,与参会企业展开深入交流。
走进活动现场,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神经计算与控制实验室负责人刘泉影正在为三四位企业代表介绍她的最新研究成果——基于神经动力学模型的数字孪生脑。
为了进行更直观地讲解,刘泉影拿出笔记本电脑,为他们详细讲解了“脑电的视觉解码与编码”,展示通过脑电实现“视觉重构”的过程。企业代表们向她询问相关技术细节,并表示将保持密切联系,探索后续合作的机会。
“整体上我能感受到,大家的热情很高,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些更前沿的学术思想,助力成果转化,产生价值,这是非常好的。”刘泉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她继参加2023、2024松山湖科学会议后,第三次来到松山湖参加学术会议,这三次会议的主题与她的研究领域都十分契合,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她表示充满期待。
“对于我们企业来说,突破一些科研的瓶颈,肯定需要专家的支持。这次活动有机会和专家院士们面对面交流,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都能够实现比较好地衔接。”广东博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博工科技”)总经理刘照强表示。
博工科技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做产业化的产品。“针对医工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希望能够得到专家的支持,对后续的产品研发或者说方向性的东西有一个比较好的指导。”刘照强说。
接下来,松山湖科学城将聚焦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联合市部门、国企一起持续跟进专家学者与企业紧密联系情况,助力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大湾区相关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活力。
■声音
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
数学与生命健康交叉研究意义重大
作为此次活动主办单位代表之一,田刚院士表示,论坛选择“数学与生命健康”这一领域,不仅是因为数学作为基础科学的基石,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更是因为数学与生命健康的交叉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前景。
“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生命现象和疑难疾病时,数据科学提供了全新的建模和分析方法。”田刚院士指出,数学与生命健康两者的有机结合无疑将为大湾区相关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推动科教产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快速升级。
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
数学在科技发展中起到原创性推动作用
“可以看到,数学在科技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汤涛院士认为,数学的作用不仅是证明定理,更能在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中起到原创性的推动作用。比如CT扫描技术、5G技术等都来自早期国际数学家的学术贡献。
“没有数学家的早期贡献,就没有今天的人工智能和5G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组织松山湖数学论坛意义重大,因为我们想看到的就是数学推动方方面面技术革新。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产生更多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进一步探讨数学在医学、5G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落地应用。”汤涛院士说。
巴西科学院院士袁锦昀:
数学基础是东莞智造与经济发展的关键
“东莞的经济发展依赖于智能制造,而这背后需要强大的数学基础作为支撑。松山湖数学论坛每届聚焦某一行业领域的数学应用讨论模式,有助于拓宽行业视野,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袁锦昀点赞松山湖数学论坛的活动形式,并希望能每年持续举办。
袁锦昀指出,医学的发展与数学密切相关,东莞理工学院正是基于数学在生命健康领域中的强大支撑作用,近年来开设了生命健康技术学院,以生物医药与食品科技为基础,专注于生命健康领域的研究与教学。类似的案例有很多,数学赋能各个行业是一个必然趋势。
■观点
从基础研究加速走向实际应用
“数学+”发展模式大有可为
以论坛为载体,聚焦“数学+”发展模式,此次活动期间,众多专家就各自研究领域作交流分享,从数学与数据科学方法对医学领域的融合赋能角度,带来行业前沿观察,聚力推动数学从基础研究加速走向实际应用,为东莞乃至大湾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输送源源不断动力。
其中,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数学、发育与细胞生物学杰出教授聂青在主题报告中介绍的CellChat,是“一个数学模型+一个算法+一个非常好用的软件”,可以理解为细胞之间的“社交网络”。利用CellChat,医院或生命科学家能够发现细胞之间的交流,了解在疾病和非疾病两种状态下细胞语言的区别,进而控制这些交流的分子通道,确定药物的靶点。
“数学改变了生命科学,产生许多正面影响。”聂青表示,在没有CellChat之前,想系统分析细胞之间的通讯十分困难,要挑出一个个具体的通路,花费极高时间成本。
“本次活动邀请了众多具有启发性的数学专家,这种交流方式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十分有趣。”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周昌松也表示,自己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脑部科学,在神经元和神经网络模拟等研究中需要广泛运用数学方程,是一个与数学紧密相连的跨学科领域。
除微观层面,针对宏观层面的公共卫生领域课题也备受专家关注。如聚焦“传染病传播中如何建立多尺度数学模型进行预测”这一问题,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数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肖燕妮认为,在公共卫生领域,要想预测传染病的传播指数什么时候升高、出现拐点,传染病什么时候结束,就需要进一步量化和精细化,这些都离不开数学模型、数据分析。
“实现量化、精准化很难,如何进行多尺度建模,这就是一个数学问题。很多科学要往前进一步,必须用到数学。”肖燕妮认为,无论是自然界中的气候变暖、地震预测,还是人体从健康状态到疾病状态的演变过程,背后都可能是数学问题。“我们如果能通过一部分数据推测背后的机制,就能进行预测和提前干预。”肖燕妮说。
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学科主任陈仰昆则以脑卒中为例,向记者分享了数学模型所能发挥的预测作用。“我们希望能开发一个系统,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构建一个模型。它能预测每个个体随时间推移,脑卒中危险度的变化。社区卫生工作医护人员通过系统能识别辖区内的高危人群,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宣讲,提高脑卒中救治率。”陈仰昆说。
(撰文 张莎 朱丽婷 郑文怡 摄影 陈雅靖 统筹 陈启亮 张莎)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