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3日 来源:南方日报
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出台实施《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下称《东莞方案》),聚焦产业、市场、民生三大关键领域,部署了12项重点任务。近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的发布会、东莞市相关部门了解到,东莞将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抓好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打造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区。
“党的二十大强调,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国务院批复同意出台实施《东莞方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的真诚善意,明确释放了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的政策信号。”在10月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表示。
两岸一家亲,莞台情更近。自1988年首家台资企业来莞,东莞现已跃升为粤港澳大湾区极具吸引力的投资热土和价值高地,累计批准上万家台资企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应俱全的空间优势、链条完备的配套优势、亲商重商的营商优势,是东莞推动建设两岸共同产业、共同市场、共同家园的定力底气所在、决心信心来源。
“四新”定位
赋予两岸融合新使命
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东莞方案》提出把握四个目标定位——两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两岸科技创新合作的新高地、两岸社会人文交流的新枢纽、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加注新动能、作出新贡献。
首个目标瞄准了“产业创新”。《东莞方案》提出,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优势,推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发展,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东莞发挥创新发展资源禀赋优势,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全力打造大湾区科创制造强市。
“我们将规划一个高水平莞台产业合作园区,”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表示,将加快推进重点台企项目落地、增资扩产等顺利开展,努力将其打造为东莞台资企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
两岸科技创新合作的新高地,是第二个目标定位。《东莞方案》提出,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高标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松山湖科学城已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成“国之重器”全球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东莞拥有华为、OPPO、vivo等行业龙头,汇集骅国电子、台一盈拓等知名台企,为两岸研发创新奠定基础。
一边是创新源泉涌流,一边是人文交流荟萃。
《东莞方案》点题“人文交流”,提出携手台胞台企共建两岸交流合作平台、人文融合项目和青少年交流品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城市环境,为台胞在东莞创新创业和就业就读等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东莞是台商台胞进入大陆时间最早、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超过5万名台胞、5700多名台籍学生在莞生活求学,大陆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东莞台校,广东首家台资医院——台心医院,均落在东莞。
今年是莞台融合发展35周年、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正不断上演,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共话家国情”的两岸交流,在东莞不断升温。
为建设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东莞方案》提出,以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为导向,探索推进粤台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强化协同协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化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创新发展试验平台。
在内地与港澳合作、两岸合作的两个领域中,东莞均是重点城市,占据重要地位。在国家支持政策的加持下,台港澳在东莞的深度交融必定再上新台阶。迈向“四新”目标,东莞负重致远。
升级育新
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两岸融合,产业先行。截至今年上半年,广东累计引进台资企业超3.3万家,粤台贸易额达2810多亿元人民币。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东莞拥有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与台湾地区高端制造产业契合度高,合作发展前景广阔。
《东莞方案》提出,要支持东莞台资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促进台湾地区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产业资源和人才在东莞集聚发展。降低台资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支持台资企业充分利用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政策,按规定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进一步便利跨境资金余缺调剂和归集。
目前,已有17家台企在大陆资本市场上市,660多家台企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东莞台企276家,近3年增长38%。以台达电子为代表的东莞台企,是东莞乃至广东竞跑数字经济的重要群体,发挥着产业升级示范带动作用。
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东莞方案》提出,充分发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粤港澳大湾区内国家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各类平台的高端要素集聚和产业带动作用,吸引台胞台企参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重大产业项目。
东莞还将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申报认定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智能移动终端集群等培育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两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立足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配套优势和广阔市场,目前新一代电子信息已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放眼台湾,半导体行业、电子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突出优势。两岸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发展、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两岸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催生新增长点。
立足“大湾区科创制造强市”,东莞还将建设两岸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增强台资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东莞方案》提出,要实施规上台资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鼓励中小台资企业向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台资科技领军企业。鼓励更多台资企业在东莞设立研发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搭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推动台资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东莞开展产学研合作。
多年来,东莞发挥“台湾科创+东莞制造”优势,积极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主阵地。
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东莞方案》提出,推动在松山湖科学城设立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孵化基地或技术创新转化中心,支持东莞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支持在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电子器件、智能移动终端等领域参与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
金融活水加速涌流。一条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转化通道,正逐步拓宽,推动两岸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强链拓市
打开互通“任意门”
培育两岸共同产业,东莞有底气;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东莞同样有谋略。
立足延链补链强链、提升发展能级,《东莞方案》提出,要支持台资企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鼓励台资企业与东莞龙头企业通过上下游采购供应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在创新设计、配套制造、联合研发、共拓市场、共建品牌等方面发挥各自特长,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发展联盟。鼓励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与东莞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合资合作,探索创新技术入股、相互持股等合作新模式。
产业链供应链的活力,离不开国内大循环的支撑。
前不久落幕的第十四届东莞台湾名品博览会(下称“台博会”)展会面积3.6万平方米,台湾地区22个县市组团参展,大陆20多个省市分别设立展馆,两岸参展企业数量达727家。自2010年创办以来,台博会已成功连办十四届,累计促成合作意向372.5亿元。帮助开拓内销市场、加快转型升级……台博会已然成为服务台商台企的“金字招牌”。
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为大陆台企拓展内销市场带来了机遇。
《东莞方案》提出,要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加工贸易转内销便利化改革,支持台资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加大线上销售力度。加快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管理模式,提高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在符合行业相关监管要求前提下,在职业教育培训等领域向台资企业开放,全面取消持股比例等限制。支持东莞台湾名品博览会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台资企业产品展销平台,并在展会期间围绕海峡两岸先进制造业合作开展专题研讨。
面向国际市场,两岸也将携手发力。《东莞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台胞台企的海外商业网络和海外运营经验优势,推动两岸企业合作“走出去”,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口岸通关模式改革创新,探索出口货物快速通关“直通车模式”,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支持在综合保税区内开展“两头在外”的研发、维修和监测业务。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推动莞台企业强链拓市,将进一步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增福添益
让台胞心安处即为家
东莞,10万台商的“第二故乡”。莞台两岸交流互鉴,有土壤,有空间。
在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等平台交友交心,在东莞台商座谈会上共谋发展,在“情牵两岸、爱在俪雅”“两岸一家亲、共筑中国梦”等主题活动讲好乡情故事……今天的莞台两地,交流合作在人文、教育等方面“多点开花”。
厚植情谊,增进福祉。《东莞方案》提出,要发挥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等平台作用,加强文化、教育、医养等领域交流,逐步提档次、扩规模,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两岸交流合作平台。创新两岸各界广泛交往的方式方法,积极承办国家级两岸人文交流合作项目,全面提升交流合作层次和水平。
同时,构建莞台轮流展演合作机制,开展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亲情、展示大陆发展变化的公共文化标杆性项目。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台港澳青少年集聚的优势,创新交流活动内容和形式,促进其更加深入了解大陆发展机遇,鼓励台湾青少年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和支持者。
迎着互利合作的良好势头,两岸交流新高地正积势蓄力。
台青吴森胜来莞开辟新天地,从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毕业,后用八年时间让“翘鼻子”咖啡品牌风靡出圈;台湾人江彦槿切入氢能赛道,最初是被松山湖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的租金补贴和评审奖金所吸引,他形容基地具有创业“催化剂”的功能……一湾浅浅海峡,挡不住两岸同胞走近走亲、交流合作的热望。
东莞,这片兴业沃土正加速成为台胞筑梦“向往地”。《东莞方案》提出,要推动出台有利于东莞集聚台湾人才的政策措施。落实好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研究赋予东莞实施台湾地区专业人才职业资格高度便利化管理的权限,比照粤港澳大湾区职业资格认可政策,在符合规定条件的情况下,允许具有台湾地区职业资格的规划等专业人才按规定在东莞提供专业服务,其境外从业经历可视同境内从业经历。创新东莞松山湖台湾高科技园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运作模式,建设更多台湾青年创新创业载体,为台湾青年人才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机会。
要乐业也要安居。《东莞方案》提出,要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积极试点开展台湾居民来往大陆便利化改革,探索实施与台湾地区人员往来更加开放、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措施。深入推进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互联网领域服务事项全流程便利化应用,逐步实现台胞在东莞生活与东莞居民享有同等待遇。鼓励台胞在东莞学习深造,鼓励引导台胞有序参加社区治理和公益事业等。支持东莞的台商子弟学校和台资医院高水平发展。
增福添益优环境。随着同等待遇落实、发展环境变得更加便利便捷,更多台胞将来莞创业兴业乐业,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相关
全力推进
《东莞方案》
落实落地
以“六个一”打造新引擎、
新高地、新枢纽、新平台
10月25日,广东省贯彻落实《东莞方案》新闻发布会上,吕成蹊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国务院批复同意《东莞方案》,赋予东莞新的使命任务。东莞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立足对台交流合作基础和粤港澳大湾区资源禀赋,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以“六个一”全力打造两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两岸科技创新合作的新高地、两岸社会人文交流的新枢纽、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构建一套“专人+专职+专责”的推进机制,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领导小组组长,组建市级专职工作机构,高水平、高规格推进《东莞方案》落地落实,奋力推动东莞对台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
出台一批务实管用的惠台政策。东莞将吃透《东莞方案》精神,以“实施方案+政策清单+项目清单”形式,推动各项要求细化落实到位。同时,广泛倾听企业诉求,以争取一批、储备一批、出台一批的方式,研究制定扶持台企在莞发展的个性化政策。
打造一个高水平莞台产业合作园区。东莞将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莞台优势产业合作领域,规划一个高水平的产业合作园区,实施“重点项目+领导挂帅+服务专班+手续代办”的跟踪服务工作机制,加快推进重点台企项目落地、增资扩产等顺利开展,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东莞台资企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
组建一只创新型发展基金。东莞将聚焦台企技术改造、研发创新、增资扩产等领域,谋划组建东莞两岸创新发展基金,为台企台胞在莞投资兴业提供坚实保障。
组织一系列深化两岸交流对接合作活动。东莞将积极承办国家级两岸交流合作项目,推动松山湖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提质升级,主动邀请台湾地区知名企业、行业公会来莞参观旅游,推动两地经贸深度交流。
凝聚一股多方参与的合力。东莞近期将举办一系列宣传活动,组织媒体多角度、全方位、有深度地对政策进行宣传解读,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台胞台企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在吕成蹊看来,《东莞方案》的出台,有利于深化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台商台胞在莞投资兴业、纵深参与大湾区建设;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吸引支持台企加大科技研发和创新力度,助推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为台湾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加快建设两岸交流合作平台,为台湾同胞分享更多大陆发展机遇。
(记者 陈琬莹 龚菊 摄影 孙俊杰 策划 郭文君 统筹 陈琬莹)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