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东莞分站 > 大图新闻

蓄势发力新动能!揭秘东莞如何从“世界工厂”到新型科创城市

2024年01月24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东莞,曾经的“世界工厂”。当年流传过这么一句话:“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足见东莞“世界工厂”的地位。近些年来东莞的传统制造业面临多重挑战,发展压力骤增。东莞是如何破局的?又是怎样转型的?首先要从东莞瞄准的城市新定位说起——新型科创城市。

  探秘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新高地

  2020年7月,国家批复同意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为主体,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定位为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

  松山湖科学城就位于东莞。这几大定位如何实现?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大科学装置、看到了新型研发机构,也看到了从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的创新路径。新旧动能转换在这样的平台上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接下来就跟随记者的镜头去那里看看。

  总台记者 刘祎辰:我旁边这片碧水,就是松山湖,这个地方也因它命名。它原本只是东莞的一个天然水库,而现在,它是东莞人眼中创新的心脏和发动机。因为今天,松山湖的名字后面已经加多了3个字——“科学城”。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腹地,北接广州,南临深圳,占据广深港澳科学创新走廊的几何中心,这个科学城可不一般。往大了说,这里承载着粤港澳大湾区甚至是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的重任。占地90.5平方公里,不算太大,聚集的创新要素已经有一大批。

  这里有大国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直线和环形加速器就在我们脚下。它是中国迄今已建成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个大家伙的总投资超过23亿元人民币。通过中子散射来了解微观世界,“散裂中子源”被形象地称作“超级显微镜”。因其建设难度大,目前拥有该装置的国家只有4个,我们就是其中之一。

  新材料层出不穷,但都离不开眼前这张元素周期表。从元素到材料是一个原子制造的过程。距离散裂中子源不到2公里,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省实验室之一,超过50个大大小小的科研团队进驻这里,在材料领域寻求从0到1的突破。比如,你手上拿的手机,有可能就用上了这里的“黑科技”,像这样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松山湖有18座。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今天,松山湖聚集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0多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形成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本体制造及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等高速发展。

  面向大湾区所需,松山湖科学城已经初步构建了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一座对标国际一流的科学城正在加速崛起,成为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新高地。

  当代“炼金术” 大装置大平台齐聚松山湖

  如果说东莞从前是“世界工厂”,现在看起来像是“世界实验室”。在这个变化中,东莞已经从代工生产这个产业链下游不断向上游迈进。在向上游迈进的过程中,散裂中子源这样的大科学装置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松山湖科学城为什么要引进它?跟随总台记者吴媚苗,去现场看一看。

  总台记者 吴媚苗: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几个模型,它是由几大部分组成的:首先是1个直线的加速器、1个环形的加速器、1个靶站和这种放射状的多个中子谱仪。还有相应的配套设施。

  我们知道,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散裂中子源的工作原理在于: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最终将质子加速到16亿电子伏特,把速度相当于0.92倍光速的质子束当成“子弹”,攻击钨靶,发生散裂反应,撞击出质子和中子。科学家们通过收集中子,引向研究用的谱仪,推导物质内部的结构。

  虽然我们感觉不到中子的存在,但它们却是材料结构和性能研究的利器,并影响着电子设备的运行。随着我国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样的国际前沿基础研究越来越重要。

  总台记者 吴媚苗:我现在就是在靶站谱仪实验大厅的内部了,可以看到现在我们身后这些颜色各异的不同的条块,就是不同的谱仪。

  不同的谱仪有不同的用途。大到上天入海的高端装备,小到锂电池、手机芯片等等,通过这台“超级显微镜”,都能做到见微知著。

  在这个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在对大型结构器件高铁在役车轮轮毂的内部进行“体检”。

  散裂中子源谱仪科学家 李小虎:轮毂在快速运行下原子的排列会发生变化,因此应力也会改变。测量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国家优化材料的生产工艺,对轮毂服役的全寿命周期做一个检测。

  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10轮开放运行,全球注册用户超过5000人,完成课题1000余项。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二期工程即将启动。

  散裂中子源在松山湖科学城并非“一枝独秀”,新材料也是科技竞争的新赛道。

  世界上最大尺寸的非晶合金材料就问世于松山湖的材料实验室,这种完全由人工合成的金属的产生,被誉为当代的“炼金术”。在科学家的带领下,我们近距离了解了这种新材料优异的性能。

  非晶合金还在航天、国防、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引入新型研发机构 驱动创新成果转化

  在松山湖科学城,不仅有基础研究,更有高效应用。比如各种新材料不断研发出来。

  不只是非晶合金,截至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已经引进25个团队,直接孵化44家产业化公司,其中17个项目融资超7.5亿元、市场估值超43亿元。你看科技创新的“种子”,在松山湖“发芽生长”了,实验室成果高效地转化成产品。松山湖是如何打通创新链上这一环的呢?

  这是一家从松山湖科学城起步的水面无人驾驶公司,他们正在测试最新的小型无人船控制系统。当前,他们已经成为行业内领先的水面无人驾驶研发企业。

  负责人耿涛是一名控制科学博士和海洋工程博士后,毕业后在高校从事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他发现,“写论文”终究不是志向所在。于是耿涛离开高校,尝试将所学转化为产品。

  此时,首批入驻松山湖的新型研发机构——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完成技术积累之后,成功申请了“广东省全自主无人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始尝试进行无人船艇的成果转化。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周晓晓:我们要发掘既懂科学研究,同时又懂运营相关的人才来牵头团队成果转化的工作。

  2016年,耿涛加入了这个团队。在工研院提供的平台下,他带领技术团队潜心研究水面无人驾驶核心功能部件。

  从创新团队起步,到成立产业化公司,当前,他们的产品已经进行了规模化生产,成为松山湖培育新动能的鲜活样本。

  东莞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贻辉:我们事先可以设置好无人船的巡逻轨迹,轨迹可以进行实时的调整,包括每一个不同的轨迹点,包括每一个轨迹点之间的速度,是可以进行实时调整的,遇到有一些突发的情况或者紧急的情况,比如说水面上风浪比较大的时候,我可能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对无人船进行微调。

  目前,像这样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松山湖科学城已经有600多家。这些企业的背后,很多都有新型研发机构的影子。

  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梁展鸿:新型研发机构可以串联高校本身的原始创新,到地方的市场需求,围绕从原始创新到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最后到企业培育这个创新链,它把这些串起来。

  不少新型研发机构入驻之后,更是突破了体制机制的束缚,采用“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方式,设立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壮大人才队伍。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周晓晓:某一项的知识产权,比如说专利、软件著作权,这就是所谓的职务发明,它的权利人一定是单位的,收益就一定是单位的,但在我们这种机构下,它是可以突破到90%的收益是可以奖励给到个人的,不用作为职务发明。比如说这个专利作价了500万,可以把500万的90%,也就是450万奖励给个人。

  当前,松山湖科学城已经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8家,常年超过50位院士专家和500多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在这片热气腾腾的土地,正演绎着新动能不断“加速度”的创新故事。

  新型研发机构 按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键”

  从刚才的故事中我们看到高效转化的关键就是松山湖科学城与高校合作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的模式是,先进行理论创新的积累和人才的聚集,接下来设立创新项目,引进创新团队,提供创新辅导,最终驱动成果高效转化,从而弥补东莞此前高校不足、人才短缺的问题。新型研发机构,它的“新”突出体现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比如,我们刚才看到的专利收益分配机制的创新,90%可以归个人。

  新型研发机构打通“产学研用”链条,松山湖按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键”。所以,创新企业在此集聚,青年人才来此创业。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坐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如今越来越多港澳青年瞄准了这里。

  记者刚到松山湖,就看到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创业评选大赛。

  总台记者 赵菁:现在这里正在进行的是今年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项目评选大赛,最终将评选出十几个项目,到时候,松山湖会为他们提供办公场地、政策指导、资源对接活动等等。

  来自香港的谢智衡,瞄准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来到松山湖创业。谢智衡谈起2019年刚来的那会,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

  香港创业青年 谢智衡:这里就是我们刚来松山湖创业时候的办公场地。松山湖政府给了很优惠的租金,我们交资料、用3D打印等公共设施都可以在这栋大厦里,所以我认为他们给了很好的环境,让港澳创业者快速融入这里,专心去做他们的产品。

  作为港澳青年创业重点项目,松山湖帮助谢智衡进行项目孵化,不久,他的项目就获得天使基金1000万元的融资额度,公司办公场地也搬迁至800平方米的新办公室。

  香港创业青年 谢智衡:在我这个新的办公室,方圆3公里处有一个机器人研究基地;像我们下边就有一个机器人产学研的基地,还有一些公共平台能够做测试;更特别的是,在我们这半径5公里的范围之内,有90%机器人各个部件的生产商。我们当初想在这里创业,就是因为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的供应链,能够支持整个机器人上下游生产。

  借助松山湖的产业链优势,谢智衡研发的这款机器人只花了约一年半的时间,就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他正计划在松山湖建立手术机器人生产基地。目前,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已汇聚像谢智衡这样的港澳青年超过100人,基地里102个创新项目有港澳人才参与。

  松山湖党建工作办副主任 冯淑敏:积极吸引粤港澳大湾区的优秀人才,这是松山湖科学城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我们可以简单把它概括为服务项目、服务科技、服务人。聚合更多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迸发出新的活力和创新。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