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动态

过去10年,大湾区这些人口特点值得关注

日期:2021-05-19 来源:南方网

       近日,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广东常住人口达到了1.26亿,相比2010年增长了2171万。

  5月15日,广东省发布《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省常住人口为126012510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3436072人,占74.15%。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强大的虹吸效应,大湾区珠三角9市人口总数高达7795.82万人,成为最具有人口吸引力的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

  呈现强大人口虹吸效应

  根据近期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为126012510人,常住人口数位列全国第一;过去十年,人口净增近2171万,成为全国人口增长量最多的省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3436072人,占全省人口的74.15%。

  根据此次普查公报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9市的常住人口总数高达7801.43万人,约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61.9%,呈现出强大的人口虹吸效应。

图片

  广深莞人口超千万

  深圳珠海人口增长率超50%

  在大湾区众多城市里,广州、深圳、东莞三座城市的常住人口均超过1000万,其中,深圳人口相比2010年增加了近714万,相当于全省同期增量2171万的1/3,10年常住人口增长率高达68.47%,位列全省第一。

  除了广深莞三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外,大湾区其他城市也具有相当大的人口吸引力:佛山常住人口近950万,惠州的常住人口数超过600万,江门以480万人口迈向特大城市,中山实现300万到400万人口的跨越。珠海虽然10年新增人口数88万人,和广深等市有差距,但原有人口规模较小,故人口增长率高达56.36%,仅次于深圳的,位居全省第二。

  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增加超 100 万人的市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和中山等 6 市,均为大湾区城市,分别增加 713.65 万人、597.58 万人、230.46 万人、224.64 万人、144.59 万人和 129.72 万人,上述 6 市常住人口增量合计 2040.63 万人,占同期全省常住人口增幅的 94.00%。

  大湾区有更多年轻人

  劳动力优势明显

  此次普查公报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3749882人,占18.85%;15—59岁人口为86697562人,占68.80%;60岁及以上人口为15565066人,占12.35%。而大湾区珠三角9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则显示出明显的劳动力优势。

  在珠三角9市中,中山、东莞、深圳的60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均不到10%,尤其是深圳,只有5.36%——平均每16个人里才有一名60岁及以上老人。而其他城市的60岁以上人口也不超过常住人口比重的20%,在年龄结构上就显示出青春的活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东莞15—59岁人口占比高达81.41%,全省第一,深圳、中山、广州、佛山也分别达79.53%、75.44%、74.72%和74.37%。为什么15-59岁的人口数量占比如此重要?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口绝大部分是劳动力人口,是生产建设的主力军。所以,从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看,大湾区对于劳动力人口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具有明显的劳动力优势!

图片

  人口数量质量双增长

  广深珠人口受教育程度优势明显

  在广东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广东的人口素质也在不断提升。全省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9782909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214人上升为15699人。从城市层面看,深圳、广州、珠海常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优势明显,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为28849人、27277人和25752人。

  权威解读

  广东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新洪在解读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时表示,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愈发频繁,人口集聚程度明显增大。

  珠三角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增长速度及总量走在全省前列,并依靠优越的区位优势、开放宽松的政策环境不断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口。

  近年来,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显现,成为全省高端要素、高端产业的集聚地,人口集聚为产业集聚夯实了基础,产业集聚进一步强化人口集聚的趋势。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大湾区建设将吸引更多的省内外人口集聚。

  人口区域聚集的过程中,各项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