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动态

深港携手保护生态环境,黑脸琵鹭驻足红树林,白海豚游回深圳湾

日期:2019-04-12 来源:南方网

  原标题:20年河流共治 40年湿地保护

  深港携手保护生态环境,黑脸琵鹭驻足红树林,白海豚游回深圳湾

  站在深圳福田口岸通往香港的人行通道桥上,透过两侧的玻璃,能看到深圳河清澈而碧绿。

  这是30年前所不能想象的。作为深港界河,它的清澈为深圳湾水质的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于是,便有了深圳湾畔落日红霞、万鸟齐飞的景象——今年2月,白鹭、鸬鹚、黑脸琵鹭等大量候鸟齐聚深圳红树林生态公园觅食嬉戏。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发挥香港—深圳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合作。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规划纲要对湿地保护修复、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强化陆源污染排放项目、协同控制臭氧和PM2.5污染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事实上,深港的共同治河从1995年开始,湿地保护合作更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光荏苒,面对规划纲要提出的新要求,未来在生态环保领域如何做强做实“香港—深圳”这一极,让深圳与香港共享生态文明合作发展成果?深港双方正在努力探索。

  深圳红树林与香港米埔携手共建

  引来全球1/4黑脸琵鹭

  初春的清晨,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上,候鸟、旅鸟与留鸟和睦相处。在初阳晨光中,白鹭、鸬鹚、黑脸琵鹭、反嘴鹬在飞翔、觅食。不一会儿,又一群红嘴鸥和黑嘴鸥从一水之隔的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飞来。

  在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每年有白琴鹭、黑嘴鸥、小青脚鹬等189种候鸟向南迁徙于此歇脚或过冬。深圳红树林基金会(MCF)秘书长闫保华介绍:“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现在已有上百种鸟类,仅36公顷的公园最多出现过18只黑脸琵鹭。”

  而对面的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是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的一部分,每年有超过6万只水鸟在此过冬,录得黑脸琵鹭的数目占全球总数的25%(黑脸琵鹭因其姿态优雅,被称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属全球濒危物种类别之一)。每年3月,不少深圳的观鸟爱好者来到这里参加一年一度的观鸟大赛。

  规划纲要在环境保护方面提到要保护湿地和沿海生态带:“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全面保护区域内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

  深港之间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深圳湾两侧,深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成立,深港划定了湿地保护红线。成立于2009年12月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深港项目中心将最初关注深港湿地的人集结在一起——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深圳、香港的会员以影响和推动深港企业家参与环保为使命。

  2012年,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热心环保的企业家及深圳的相关部门发起成立“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2015年12月28日,福田区正式把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托管给红树林基金会,开创了国内首个由民间专业公益组织运营城市生态公园的先河。

  近年来,红树林基金会进行了淡水湿地生境修复、清除外来入侵植物、给土壤增加养分等措施,同时与香港开展清淤还湖、红树林补植、鸟类保护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

  今年1月19日,以“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深港滨海湿地保育论坛在深圳举行,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高级湿地及动物护理主任张家盛和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昝启杰分别介绍了两城的湿地保护情况。

  首届深港滨海湿地保育论坛在2017年举办,这是深港之间第一次由民间发起对环境议题进行探讨的专门论坛。“在深港之间经济、医疗、教育等合作不断加强之时,生态环境必然会成为两城共同面对的议题,我们期待不断通过这种交流,凝聚智慧,保护好我们共同的深圳湾,我们共同的滨海湿地。”深圳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人、第二届秘书长孙莉莉说。

  深圳河湾流域治理成深港环保合作典范

  白海豚、水母回归栖息

  一条深圳河,养育了深港两城居民。作为深港界河的深圳河河水清澈,为深圳湾水质的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最近几年来,落日红霞、万鸟齐飞的深圳湾畔再次成为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深圳河湾流域面积297平方千米,其治理牵动着深港居民的心。深圳市民余小姐告诉记者,这几年,她见证了大沙河从一条臭水沟变成现在水质良好、水生态丰富的河流。“河水清澈见底,走在河边能看见乌龟和鱼。”

  监测结果显示,自去年12月以来,深圳河河口断面水质连续达到地表水Ⅴ类,有关部门预计今年深圳河水质同比还将有大幅提升。这与深港几十年合作治河的不懈努力息息相关。

  1995年5月,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正式启动。自开工以来,先后完成了治理深圳河一至四期工程,以及清淤工程、水面保洁工作、污染底泥治理策略合作研究等系列项目。这为深港更为广泛的合作提供了启示和借鉴,是深港合作的成功典范。

  对于河流污染,规划纲要提出,要开展珠江河口区域水资源、水环境及涉水项目管理合作,重点整治珠江东西两岸污染,规范入河(海)排污口设置,强化陆源污染排放项目、涉水项目和岸线、滩涂管理。

  深圳市治理深圳河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随着深圳河湾流域水质改善,这片海域还吸引了白海豚、水母回归栖息。深圳市还将以深圳河干流治理为基盘,实行全流域下沉督导,逐步完成从干流到深圳河湾流域统筹管理的跨越,推动深圳河湾流域全面消除黑臭。

  除了河流治理,海洋污染治理也是深港两座滨海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很多垃圾在海洋中或是被飞鸟当成了食物,或者是束缚住海洋生物,造成它们积食、窒息甚至中毒而死,每天因海洋垃圾致死的海洋生物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去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的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垃圾工作坊中,一名来自深圳的志愿者说。

  这个为期5天的工作坊是深港之间海洋环境保护的一次深入交流。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更加重视以海定陆,加快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和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

  深港共同对海洋的保护在民间体现更多。去年10月,第十四届深圳国际海洋清洁日,深港海洋卫士在全市30个海滩开展了一场大规模海滩、海面、海底、海岸线清理活动。而从2005年9月起,深港爱海志愿者们已经携手走过13年。

  ■观点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

  大湾区城市需建立联动合作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美丽湾区”为目标,大湾区将打造生态防护屏障等一系列措施,包括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建设沿海生态带、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等。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主力区域,近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挑战,各项生态环境指标与其他世界湾区相比,仍有差距。他建议,粤港澳应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各方优势,推进大湾区绿色发展。

  事实上,在河流海洋、湿地生态、大气等方面,深港合作框架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一个立体化的环保合作机制正在形成。

  2月24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透露,粤港澳正在共同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深圳将推动深港联手打造大气环境治理的深港标准,并推广至粤港澳大湾区。“这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发展规划出了新的蓝图。”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全面推进机动车、工业VOC、工地扬尘等大气污染治理,推动逐步扩大珠三角船舶排放控制区,力争PM2.5浓度2020年低于25微克/立方米,大气质量达到欧盟标准。

  近年来,深港在生态保护方面开展频繁的学习与交流。“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的团队给予我们技术指导和协助,我们也在积极倡导和推动两地间的滨海湿地保护网络合作。”深圳红树林基金会副秘书长李燊介绍,深港将继续通过每年一届的深港滨海湿地保育论坛,探讨湿地保育问题,致力为深港两城的湿地保护提供专业、立体和多元的解决方案。

  今年1月,香港渔护署专家考察团来深圳开展实地考察,并与深圳市城管局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将在自然教育与保育、梧桐山-红花岭生态廊道建设以及大深圳湾湿地系统保育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

  去年10月11日,《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讨论稿)》出炉。按照规划,到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水鸟生态廊道,改善水鸟生境,提供更多的栖息地给珍稀野生水鸟“安家入户”,增加种群数量。

  “大湾区核心城市科技创新基础较好,但生态环保科研力量分散。因此需要建立联动和合作机制,大湾区环境污染才能得到系统化治理,大湾区才能真正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蔡冠深说。(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