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动态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7日全线贯通

日期:2017-07-07 来源:南方日报

  伶仃洋上,碧波浩瀚。

  一桥飞架,三地相连。

  三十年前,跨海驱车疾驰,还是珠江口两岸人民的梦想;三十年后,梦想照进现实,天堑从此变通途。

  今天,港珠澳大桥控制性工程海底沉管隧道贯通。这意味着全长55公里、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实现全线贯通。

  这是一项震惊世界的超级工程——迎着疾风险浪,上万名建设者奋战8年,在数百平方公里的壮阔海底,打通了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

  这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开放工程。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世界级跨海交通工程,粤港澳大湾区打开发展新空间。

  海上鏖战

  8年攻坚

  中国创造征服国际专家

  7月2日下午,最后一方石料经运输带快速沉入海底——历时1518天的沉管隧道回填施工结束。

  驻守深海多年的船只缓缓撤出,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水上施工宣告完成。

  7月7日,海底隧道迎来全线贯通的日子。青州航道桥“中国结”熠熠生辉,九洲航道桥“风帆塔”扬帆矗立,江海直达船航道桥“海豚塔”跃出海面。

  “我们建成了世界最长、最深的海底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副总经理刘晓东骄傲地说。

  这是一场向创新进发的攻坚战。

  伶仃洋上,浪高水深,台风侵袭、洋流冲击、高盐低氧的海洋环境,给大桥建设带来重重困难。

  从材料的选择开始,难题就出现了。主体工程尚未开建,工程师们跑遍大江南北,在火光与轰鸣声交织的车间寻找合适的钢材料。最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太钢)自主研发生产的双相不锈钢脱颖而出,被应用到大桥上。

  超级工程背后,创新技术群涌现。“大型工程建设往往是技术创新的发动机。”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办副主任柴瑞表示,港珠澳大桥取得超过1000项创新成果,仅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就达到上百项。

  世界最长最深海底沉管隧道、世界首创大直径深插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世界首次同类大型钢塔整体吊装、世界最大规模单体钢桥面铺装、世界最大单臂全旋回起重船……一个个“中国创造”跃然海上。

  在被称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横空出世的港珠澳大桥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流水线作业。精密制造替代“人拉肩扛”。桥墩、桥面、钢箱梁、沉管等大型构件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成型,整体运输,整体拼装,像“搭积木”一样把大桥组装起来。

  “在施工现场,你可能看不到很多作业人员,但丝毫不影响大桥的建设速度。”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行政总监韦东庆形容。

  装备制造崛起,是超级工程的坚强支撑。“如果没有国产大型施工装备,港珠澳大桥不可能完成这一艰巨挑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总工程师钟辉虹说,焊接机器人、振沉系统、大型浮吊、船舶,让一切想象变成了真实。

  “港珠澳大桥建设形成了交通领域的中国标准。”柴瑞表示,6月初,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立世界交通联盟。“港珠澳大桥标准有望向整个联盟推广”。

  这项超级工程,令国际专家为之惊叹。曾参与过厄勒海峡、博斯普鲁斯以及釜山海底隧道施工的日本技术顾问花田幸生说:“港珠澳大桥的很多技术创新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值得称赞!”

  中坚力量

  “海上堡垒”撑起大桥脊梁

  一群“超级工匠”,支撑起了这座创新的大桥。

  伶仃洋海底最深50米处,33节如同中型航母般的沉管在深海“相吻”,对接误差达到毫米级,创下世界纪录。

  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V工区总工程师岳远征记得,最初安装沉管时,第二节沉管尾部的被动拉合单元出现偏位,机械臂无法找到着力点,沉管无法向前靠拢对接。

  “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一个劲往沉管隧道里面钻。”岳远征在被动拉合单元的摩擦痕迹中找到线索,发明设计出外表光滑的保护罩,问题迎刃而解。

  像岳远征这样的“超级工匠”从四面八方赶来。

  “能参与这个项目,这一辈子值了。”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的资深工程师蔡俊福忍着肩周炎的病痛,和设计团队画出的图纸“摞在一起有1米多高”,最终在岛隧工程内部设计出国内独一无二的消防报警系统。

  “在这8年时间里,党员干部、建设团队迎难而上,为港珠澳大桥筑起最有战斗力‘海上作战堡垒’。”V工区总支部书记王有祥说。

  一波三折的E15沉管安装是一次大考。2014年11月,E15第一次安装,遇到一道世界级难题——回淤,这是挖槽中发生泥沙沉积。历经72小时海上漂泊,E15返回沉管预制厂深坞。

  经过3个月分析准备,E15再次出征,但又遭遇大面积异常堆积物,再次回撤。

  “当看到潜水员打捞上来满满一箱淤泥,所有人惊呆了。”王有祥说,“大家最真实的想法是,这是职业生涯的‘滑铁卢’。”

  与回淤赛跑,党员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展开技术论证。沉管安装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

  潜水作业党小组的党员下潜到10余米深的水下,“几乎是突破身体极限连续抢险,为技术论证发回了水下监测信息。”

  清淤船24小时不间断作业,重新铺设碎石基床。建设团队展开海洋环境分析、回淤监测预报等多项技术攻坚,开展了9大类300多项的风险排查。

  三征伶仃洋,E15沉管缓缓沉入40多米深的海里,与此前已安装的E14管节完美对接。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湾区雄心

  大桥时代连通世界

  大桥跨越天堑,踏浪而来。从长三角到珠江口,大桥时代正在到来。

  2008年,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落成。

  如今,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犹如巨龙飞跃伶仃洋。

  迈向世界级湾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新门户打开大门。

  在珠江口,全线贯通的港珠澳大桥,与正在加快建设的深中通道、虎门二桥,同在一水之上、南北呼应,撑起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格局,将打通三地互联互通的“任督二脉”。

  数据显示,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GDP总量高达1.36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旧金山湾区,出口贸易额约是东京湾区的3倍以上。

  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粤港澳三地将完善创新合作机制,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横琴早已不仅是投资地,而是自己的家。”澳门企业家邱玉珍在珠海横琴创业已经第五个年头了。作为第一批入境横琴的澳门单牌车车主,她期待港珠澳大桥早日通车。

  沿着港珠澳大桥,沿着粤港澳的各大对接通道,创新要素快速流动起来。

  七年前,张云飞从香港科技大学毕业后,在珠海创立了云洲智能,研发“无人船”。“现在,这里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张云飞说。

  前不久,老牌港资企业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售代表全球胰岛素最高水平的新药“甘精胰岛素”。“我们终于打破了国外巨头垄断!”联邦制药生物研究所所长曹春来说。

  在这里,粤港澳互联互通的故事不断续写。

  “港珠澳大桥搭建起粤港澳的融通之桥,接下来,我们要搭建起‘制度之桥’,探索和创新粤港澳合作新机制。”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罗仁坚说。

  跨越大海,一条经济开放飞跃的纽带,从崭新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向着世界延伸、延伸……